陶都回来怕看壶。
正应验了一句广告词:没有比较就没有损伤。
◇◇◇
上海人家中凡是有些文明的,总有几把紫砂壶,八成是他人送的,天然也送人,真实送到嘴边上的,其实并不多。
◇◇◇
回到家里收拾庋藏着的那些紫砂壶,一溜摆在桌上,再将从丁蜀买回的那把价格不菲的小壶放到中心,才知道眼光是多么重要。
◇◇◇
看到这些身边的紫砂壶,天然会联想到陶都宜兴,但真实到了宜兴,才知道制陶工艺的核心肠在丁蜀镇。其实许多常识都知道得不相上下,或许经不起盘查,或许经不起琢磨。丁蜀之行,能够说是一次关于紫砂的启蒙。
◇◇◇
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都在宜兴,瓷都景德镇。陶器缙绅,瓷器轻盈;陶器声闷,瓷器声脆。制陶讲堂口,制瓷讲作者,当然,也不是混为一谈。
◇◇◇
丁蜀镇得名于丁山和蜀山,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可谓山水城市。西北角有两条龙,一曰青龙,一曰黄龙,山因龙名,青龙山盛产青石,黄龙山盛产黄石。不知多少万年前,列缺响雷,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黄龙山上下颠倒,灰岩层向北滑动,露出了造福一方的砂岩土层。不同于岩石,砂岩土形如岩石,却溶于水,岩土有紫泥、朱泥、团泥之分,无需加配其他质料,捣磨后经过揉泥、拉坯、印坯、利坯、上里釉、画坯、混水、施外釉、挖足底、烧窑等工序,即可制成陶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质料,上釉用喷、吹、浸、烧、荡等法。制成的紫砂有素器、花器、方器、筋囊器之别,陶刻、雕塑、描金、泥绘之分,日常、艺术、工业之用。除了紫砂,宜兴陶制品还有均陶、青瓷、精陶和美彩陶,合称“五朵金花”。
◇◇◇
陶中紫砂,紫砂看壶,壶中天地宽。10大经典款分别为供春、石瓢、西施、秦权、德钟、仿鼓、鱼化龙、井栏、水平、掇球。天然也不是定于一尊,也有不同的说法。也由于这些器识高爽,风骨魁奇的千姿百态,才有令人醉心动色的兴象和玩头,令痴迷者骑虎难下乃至玩物丧志。
相传最早的陶壶刻名作者是明正德年间的供春,紫砂壶因而进入作者和文玩送行,距今也才500年左右。供春确有其人,原为书僮,给使之暇,童心焕发,参照金沙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制作成指螺纹隐现可按,把内壶身用篆书留名的小茶壶,器形古拙心爱,一时间在文人雅士中风流起来。“树瘿壶”名不虚传,民国时流落民间,然已缺盖,一制壶名家为其配上瓜钮盖,书画大师黄宾虹过目后以为树瘿的壶身上不会长出瓜钮,遂由另一制壶名家重配灵芝盖。至今撒播有以瓜钮和灵芝为盖的两种供春款。原壶今藏我国历史博物馆,曾于世博会期间展出,惋惜未谋其面。供春壶的成功可证两点:艺术起源于游戏,需求文人背书。
◇◇◇
紫砂壶的开山祖师为供春,中兴功臣则为顾景舟。顾老位列紫砂七大老演员之一,也是新我国首位被颁发“我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家,业界誉之为“壶艺权威”,究其原委,一是艺精养深,二是来往名人,三是学术有成,四是弟子有为,五是寿运相济。从相片容颜看,顾老清癯正经,温醇慈和,一派慈祥,一丝不苟。壶如其人:沉毅、镇定,峻整中包括中庸,劲健中透出才智。
◇◇◇
陶器形式上不同于二维的书画,而是三维立体的艺术,可谓修建的缩小版,所以也能够从哥特式、巴洛克式、维多利亚式、包豪斯式修建风格,乃至是现代修建大师的艺术风格中罗致创意。而在内在上,和其他我国传统艺术相同,小小的紫砂壶或端直骏爽,或圆通宽厚,或仙风飞逸,或历落脱略,或奇古雅朴,纵横相涉,阖辟相生,相同能够融契承载儒释道等中华文明的见识。制壶者天然也能够藉此恢扩才思,酝酿排印。
◇◇◇
人与壶需求对话、沟通和互动。“紫砂九隽”是宜兴的一个中青年艺术集体。其负责人史小明对我说,师傅徐秀棠尝云:你喜爱壶,壶也会喜爱你,你看壶越看越喜爱,壶也会越来越喜爱你。而徐秀棠的师傅正是顾景舟。同龄属虎的九隽之一范建军一头潇洒的长发,早年舍家母紫砂之学而嗜书画,倒过头来再爱上紫砂,便将书画陶刻融为一体。在送给我的精巧介绍册上用篆隶兼备的书法,题上了“壶中般若”四字,煞是心爱。其实一切艺术都循着技、艺、道的途径产生,到最后都是功夫在体外,或曰: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佛法便是情面,做壶便是修行。悟到“禅茶一体”的范泽锋传承有致,在创造时喜爱将某个创意藏于壶的内壁乃至壶嘴里,懂它的人意外发现后天然会心一笑。毛子健的一把团泥方壶,虎型取样自钟鸣鼎食之器,令我爱不释眼,惋惜囊中羞涩,且是非卖品,只好望壶兴叹,留其美于天地间。紫砂九隽中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蒋雍君、顾美群、喻小芳花开一朵,各表一枝。还有蒋琰滨,以及未谋其面的范伟群。他们都已是省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假以时年,必有大器存焉。到丁蜀赏壶,谨识之。
◇◇◇
判定一把壶的好坏,能够从泥料、出水、透气、调配、和谐、造型、作者、神韵等功能和审美视点视之,其实八成也类同于其他艺术。最简略的方法:以水淋之,可辨真伪;以声叩之,可辨新旧。描绘一把好壶不是没有包浆的“光可鉴人”,而是摩挲久之的 “黯然生色”。
◇◇◇
从苏东坡遥指“此山似蜀”的蜀山,到范蠡隐迹泛舟的蠡河,从蜀山蠡河旁的古南街到“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东坡书院,一直到均陶研究所、龙德堂陶艺、紫砂九隽、宜兴陶瓷博物馆,一路行走,边走边读,拾阶而上,如行山阴道中,真实领会和倾倒于紫砂的魅力。
◇◇◇
宜兴古称阳羡。“人世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和“家有钧瓷一片,胜过黄金万贯”差不多是一个意思。相同是老天爷赏饭吃,卡塔尔人“富得流油”靠油,宜兴人“兴之所造成的”靠陶。和镶金贴银的土豪无法比,但丁蜀陶演员家砌楼盖院的也不少,动不动一个私家博物馆。跌倒,丁蜀镇并没有像我见过的爆发城市那样变得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从街上车来人往的烟火气能够发现:紫砂文明渗透到日常肌理,镇上人的日脚过得笃笃定定,陶式文明气味不时处处扑面而来,忍不住想起享有盛名的雅各布斯老太太的一句名言:“看一个城市有没有生机,就看它的大街,假如大街有生机,城市就有生机,假如大街是庸俗单调的,那么这座城市也一定是单调庸俗的”。可贵的是丁蜀镇镇长伍震球相同有清醒的知道,并不像一些当地官员那么急急忙忙。可见常年沉浸于精工细作、不慌不忙的紫砂文明,已悟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道理。在丁蜀的基层干部中,谈吐不俗者举目皆是,村长中乃至有取得陶艺大师称谓的艺术家和见多识广的企业家。文雅如斯。丁蜀25万人,10万是丁漂,数字阐明在乡镇间的抢人大战中,丁蜀并没有由于慢日子而落到劣势。天然哪里都相同,文明也有雅俗之分,所到之处,有静示“壶中般若”,也有赫书“招财进宝”。但事物的转化之妙即在于此,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在丁蜀诚如是,青龙山黄龙山便是金山银山。“壶中般若”和“招财进宝”相行不悖。
◇◇◇
一场及时雨,让我们赶上了明代前墅龙窑秋季开窑典礼。前墅古龙窑是陶都丁蜀悠长历史文明的“活标本”“活化石”,是漫山遍野的历史文明遗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宝。听说国内现在仅存三座仍在作业的古龙窑,一处是福建莆田仙游的“陶客古龙窑”,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一处便是丁蜀的“前墅古龙窑”。台上是多媒体的现代化舞台展现,头顶上回旋扭转着无人机,一旁清晰可见高铁经过,时不时传来巨大的轰鸣声。但这一切,都没有阻碍不远处随风摇曳的层层稻浪,低掠过眼前的白鹭,以及开窑前穿戴古装举办的“祭窑”风俗非遗活动,还有翻开古早的窑门后从窑罐中庄重捧出的精巧紫砂壶。这些穿越古今的场景令我和取得过鲁迅文学奖的曹宇翔教师形象深入,信任在诗人曹教师的笔下会有更精彩的描绘。台上的嘉宾说得好:600年的柴烧文明薪火相传,水与土的融合,火的提高,造就了中华民族的陶瓷艺术,而其间的一朵奇葩,便是紫砂壶。
◇◇◇
前墅古窑的形状恰如一条回旋扭转而上的黄龙。
窑,仍是那座窑,龙窑;土,仍是千百万年前,乃至亿万年前的那抷土,黄土。
◇◇◇
山水相依,人陶共生。千年窑火在丁蜀,经久不散。
作者:徐锦江
修改: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